标王 热搜:
 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公告中心 » 行业趋势
郑和下西洋,为陶瓷贸易的发展,做出了重大贡献
 [打印]添加时间:2021-05-31   有效期:不限 至 不限   浏览次数:584
   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,为陶瓷贸易的发展,做出了重大贡献
 
  明代的陶瓷能够大量销往海外,也是其强大综合国力的体现。明初,通过郑和七次下西洋,不仅保持航路的畅通,而且推动了海外市场的开拓,因此明代陶瓷对外贸易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。
 
  一、郑和下西洋的推动作用
 
  郑和下西洋的卓越贡献,不仅仅在于打通了由中国经印度西海岸直达东非的海上交通线,更重要的是他宣告了海外贸易大发展时代的到来,并亲自率领船队进行贸易活动,这对于陶瓷的外销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。
 
  1.保持航路的畅通
 
  洪武年间,以陈祖义为首的海盗集团占据马六甲,他的海盗集团曾有上万成员,他们劫掠超过万艘以上的过往船只,从此中西方交通的道路隔绝。明朝政府对此人是深恶痛绝,明太祖和明成祖都重金悬赏陈祖义。于是郑和在第一次下西洋时,就剿灭了陈祖义海盗集团。
 
  2.海外市场的开拓
 
  郑和下西洋遍访了数个国家和地区,并与之建立了友好的关系,同时郑和船上所带的瓷器,丝绸等物,也与当地的居民进行交易,在弘扬中土文化的同时,也传播了大明王朝在该地区的影响力,为进一步的朝贡贸易起了推动作用。
 
  3.推动朝贡贸易的发展
 
  郑和船队每到一处的任务是:宣读皇帝诏书,赏赐各国国王。面对加之不菲的赏赐,不少国王开始派遣使者前来大明朝进贡,这些来华朝贡使者随船载运来交易的货物,大都是东南亚各地生产的香料,反观这些使者,回程购买的货物大多都是陶瓷,可见他们对瓷器的喜欢。同时明政府对外国赏赐了大量的陶瓷。综上所述,明初朝贡贸易的发展为当时瓷器的外销提供了强有劲的动力。
 
  二、明代外销瓷业繁荣的条件
 
  1.海外市场基础
 
  宋元时期是我国陶瓷外销的一个高峰时期,当时我国的瓷器已经大量输出海外。可以说我国瓷器早就扬名海外,有较广大的市场基础。明朝更甚,浩浩荡荡的郑和船队遍访亚非三十余国家和地区,促成了瓷器销售在海外市场的扩大。
 
  我国明代瓷器的大量输出海外,不但促进了文化间的交流,还给海外各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,主要体现在改变了海外地区人民的饮食方式、宗教仪式用品的选择与殡葬方式的采用、装饰品和财富以瓷器象征的观念流行等方面。
 
  有些地方拿瓷器作为随葬用品,菲律宾出土的大量瓷器,很大部分是在墓葬中发现的。同时我国生产的瓷器,还成为国外统治阶级和富人的财富象征。综上所述,郑和下西洋沟通了中外交通,满足了海外人民对我国瓷器的巨大需求。
 
  2.制瓷技术的领先
 
  到了明代,尤其是明初,国力强盛、政局稳定,制瓷手工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,制瓷技术不断得到创新。郑和下西洋引入了珍贵的“苏麻离青”和优秀的海外文化,使得我国瓷器生产发展到了新的高度。
 
  明代,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,其官窑和民窑都发展迅速,并形成竞争。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,窑炉也不断改革。到嘉靖时,民窑的窑炉,在燃料消耗量相同的情况下,每一窑的产量竟比官窑大三倍以上。发达的窑炉技术,为明代瓷器大量输出海外提供了有利条件。郑和下西洋开启了我国陶瓷对外贸易的黄金时代,伴随着瓷器大量输出的还有明代制瓷技术的外传。
 
  在中国的影响下,朝鲜、占城等邻国都纷纷仿烧中国瓷器,学习中国先进的制瓷技术,生产他们所需的瓷制用品。纵观整个明代,无论是制瓷技术,还是瓷器产量,我国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。因此,我国陶瓷对外贸易在与他国竞争中,往往是我国瓷器销售得更多,范围更广,销售的群体档次也较高。
 
  3.高额利润的驱使
 
  郑和下西洋推动了东西方海上贸易的开展,使瓷器的外销空前繁荣起来。贩卖瓷器是一桩可以赚取高额利润的生意。我国沿海一带商人正是为了攫取高额的利润,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,出海贩卖瓷器,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陶瓷贸易的繁荣局面。
 
  明朝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主导地位,往往用陶瓷就可以换回一些珍贵、奢侈的物品,《明会典》记载了明朝以大量的瓷器等商货易换犀角、象牙和各种奢侈品。这些物品除了满足王公贵族的需求,也会悄悄流入市场,间接成为陶瓷外销可以赚取高额利润的一个原因。
 
  三、明代外销瓷的输出形式
 
  如上所述,郑和下西洋促进了陶瓷对外贸易的大发展,明代陶瓷对外贸易因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。郑和下西洋时,明代外销瓷的输出形式主要有:明政府的赏赐、朝贡附带贸易和郑和船队的官方贸易。明代有关史籍就记载了,明政府对外国赏赐了数量惊人的瓷器。郑和下西洋后,明代陶瓷外销则主要依赖于民间走私。
 
  1.明朝政府对外国的赏赐
 
  自唐以来,我国封建社会君主都热衷于推动朝贡贸易的发展,一方面营造“上国”的形象,一方面满足统治阶级对奢侈品的需求。明洪武年间,政府实行较严格的“海禁”政策,而朝贡贸易却逐渐兴盛起来。对待外国使节的朝贡,明政府往往采取“厚往薄来”的政策,如洪武十六年,皇帝赏赐数千瓷器给外国使臣。随着郑和下西洋后,海外使节纷纷来华朝贡,其赏赐的陶瓷数量应该是非常巨大的。
 
  2.朝贡附带贸易
 
  明政府为了招揽外国使者来华朝贡,采取了各种有利政策。除了毫不吝啬的赏赐外来使者,同时给予这些外国使者在华贸易免税的优惠政策,允许海外诸国使节朝贡回程时,可以购买货物带回去。瓷器贸易在民间日益兴盛,明政府便设立了专门机构来管理这种贸易,由于我国瓷器深受外国人民的喜爱,陶瓷成为外国使节购买回国的主要商品。
 
  3.沿海居民的走私贸易及欧洲国家的大量转运
 
  明初,虽然实行“海禁”政策,但其实明代的海禁政策并不是很严格。由于瓷器贸易的发展,不少沿海地区的局面便开始大量贩运可以赚取丰厚利润的瓷器。在郑和下西洋的推动下,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上贸易强国。这一时期,中国商船频繁往来于中国和东南亚之间,瓷器输出随之而扩大。
 
  十五世纪末到十六世纪初,随着世界新航路的开辟,葡萄牙、荷兰与我国取得了贸易联系。随着欧洲国家的大量转运,我国的瓷器开始大量销到欧洲,历史上的民间的陶瓷贸易,往往被忽视不为人所知,因此明代陶瓷实际输出量远远超过文献记载的。
 
  四、总结
 
  郑和下西洋开辟了广阔的海外市场,促进了景德镇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等地区外销瓷窑的大发展。大量的瓷器销往海外,改善了海外人民的生活水平。同时郑和下西洋带回了“苏麻离青”以及宗教因素,这些对我国制瓷业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。
 
  郑和下西洋带动了陶瓷对外贸易的发展,而陶瓷贸易所带来的贸易顺差,是国库的一项重要收入。陶瓷贸易充裕了国库,实际上就在经济上支持了郑和下西洋的活动,所以它们是相互影响,相互促进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