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王 热搜: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资讯快报 » 行业新闻 » 正文

《贸易打造的世界》3:谁在控制贸易运输?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22-06-13  浏览次数:68
核心提示:  昨天我们谈到,全球贸易规则是如何制定的,今天我们谈谈交通运输革命怎样影响全球贸易。  我先问你一个问题,请你开个脑洞
   昨天我们谈到,全球贸易规则是如何制定的,今天我们谈谈交通运输革命怎样影响全球贸易。
 
  我先问你一个问题,请你开个脑洞。假设在三百年前,你要把大米从杭州运到北京,你会怎么走?有人说,当然是走水路,走京杭大运河或者海路,因为便宜。
 
  好。我再问你:如果要把丝绸和茶叶从杭州运到伦敦,你又会怎么走?有人说,还是走水路啊,这不是一个道理么。
 
  我告诉你,前一个答案确实是水路。但是后一个,还真不一定。虽然那个时候已经有了可以全球航行的船只,但是走路上丝绸之路,其实更便宜。
 
  交通运输对贸易的影响,实际上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。比如说,拥有深水良港的城市,像上海、香港、青岛、纽约、鹿特丹和新加坡,它们并不是一开始就在全球贸易中占据优势;再比如说,一些现在看起来有点掉队的内陆城市,像兰州、包头和西安,它们可曾经是发达的贸易中心。
 
  这些变化背后有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:交通运输条件深刻影响着全球贸易格局,也决定着不同区域的全球贸易地位。结合《贸易打造的世界》这本书,我先带你关注几个事实,看看与贸易有关的交通革命,如何造成了全球贸易的不平等。
 
  水路运输系统会影响城市的贸易地位吗?
 
  很多人都知道,在17世纪蒸汽机发明并用于轮船之前,甚至19世纪铁路被发明之前,水路运输是全球贸易最重要的交通手段。看起来,这似乎比陆路运输更省力,虽然其速度可能更慢。
 
  那水路和陆路运输,究竟有多大的成本差异呢?
 
  在《贸易打造的世界》这本书里,作者列举了几组数据。比如在中国晚清时期,运送大米如果走陆路,每走1.6公里,也就是大约1英里,每袋米的价格大约要增加3%;按此计算,从杭州运米到北京的陆路大约1300公里,每袋米的价格就要涨24倍!
 
  如果走陆路运煤就更贵,每走1.6公里,价格大约增加4%。走陆路把煤从北京运到杭州,价格大约要增加32倍!所以早在南北朝和隋唐时代,王朝统治者就不惜耗费巨大的人财物,挖通了京杭大运河。
 
  在铁路发明之前,水路运输有着天然成本优势。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从14世纪至今,全球大部分贸易中心都靠近优良的港口。特别是大宗商品的跨境运输,走水路的运输成本无疑是最低的。
 
  为什么陆路运输比水路运输多?
 
  那么,陆路运输是不是就毫无可取之处呢?当然不是。
 
  书中提到了一个事实:在过去几百年里,全球贸易走陆路运输的货物,如果按货物运输的重量和距离综合来测算,远比走水路运输的货物要多得多。这是为什么?
 
  因为上面那个算法其实有两个漏洞,你发现了吗?第一个漏洞,它默认运输中心和生产消费中心是重叠的;第二个漏洞,它没计算时间。
 
  先看第一个,人类大部分生产和消费并不靠近水道。以中国为例,历史上那些消费能力很强的王朝首都,比如西安和北京,都不靠近主要河道或海港,大量商品只能靠陆路运输。
 
  再看第二个,货物走水路虽然省力,但并不省时间,因此也不完全省成本。船上一切开支用度,细算下来也不是小数字。
 
  书中举例说,印度莫卧儿王朝的首都并不靠河或靠海,但一个名为班贾拉的阶级,通过饲养大约900万头力大无比的阉牛,每头牛能拉约120公斤的货物,从而保证了首都的各种物资供应和贸易运输。
 
  为什么这些班贾拉人能做到?因为运送货物的沿途区域,大多是半干旱的平原,有许多未开垦,无人的茅草地。这恰好就成了牲畜沿路觅食的绝佳场所,于是最终的贸易运输成本可控。
 
  但有一些国家的首都,同样也处于陆路相对发达,但水路并不发达的地区,比如法国巴黎。由于附近农民消耗掉八成左右的自种农作物,剩下的才拿去卖。于是在农业生产出现歉收的年份,巴黎附近的农民自顾不暇,可以卖的余粮几乎绝迹。
 
  于是,粮食贸易商不得不深入更远的内陆地区采集粮食,主要靠陆路运输。结果造成首都巴黎的粮价上涨,民众情绪不稳,几乎酿成大祸。
 
  水路系统发达一定会造就贸易繁荣吗?
 
  发达的水路系统和航运技术,就一定会造就贸易的繁荣吗?
 
  书中举了明朝中国的例子。明朝拥有良好的水路运输条件,为什么不能获得贸易优势?
 
  一般认为,这是皇帝的意志使然。但是两位作者在书中把明朝中国和其他欧洲、亚洲国家做了一个对比,就发现了更重要的原因:谁控制着本国的木材市场?
 
  原来,无论明朝中国还是15世纪的欧洲,建造大型远洋航船最重要的是某些特殊而昂贵的木材。但当时全世界煤炭使用还很不普遍,木柴是人类最常用的煮饭和取暖燃料。所以不论是中国还是欧洲,大家都一度为木材短缺而苦恼。
 
  但是很快,英国人就开始明确保护境内的木材,甚至立法规定,在北美东部新英格兰殖民地森林里发现的某些特定高度和强度的树,只能属于英国皇家海军,其他人不得砍伐。
 
  再看禁海之后的明朝,政府不干预木材市场,也不关心木材价格;清朝入主中原后,仅在建造皇宫时试图稳定木材价格,但后来又放弃了干预,任由市场决定木材价格。
 
  结果就是,凡是靠近水路附近的木材被大量砍伐,用于换取其他地区出产的布和铁。沿海沿江地区的森林很快被砍光,再要寻找可以造船的优质木材,就需要去四川、云南等偏远地区的深山老林。造船成本大幅上升,直到造不起船。
 
  所以,运输手段并不能决定贸易优劣。政府的政策选择和制度安排,可以把拥有不同技术水平的潜在竞争者进行优势和劣势互换。
 
  水路运输为什么会成为主要运输方式?
 
  那么,水路运输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成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呢?这和100多年前的港口效率有关。
 
  17、18世纪是贸易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时代,北美殖民地还比较分散,一些日用品要么从欧洲进口,要么在各殖民地之间运送,运输效率问题就变得日益紧迫。在这其中,清肃海盗可以提高效率,但更重要的是减少船只的滞港时间,也就是加快货物的装卸。
 
  此时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贸易模式创新,码头仓库的创设,就成了决定性的力量。它可以在船只到港前,就把需要运送的货物集中起来,以便迅速装船;同时还可以把到港货物快速卸下,以节省时间。
 
  这又造就了在港口码头施行的贸易代理商制度。当你要进口某种货物时,只需要在当地找好代理商。他们会事先买好你需要的货物,船一到港立即装卸。谁装卸速度快,谁的船就可以更快地重新启航。
 
  比如到1770年前后,北美地区有仓库的港口码头,船只滞留港口装卸货物和修补时间,从上百天缩短至50天,真正装卸货只需要几天。
 
  所以两位作者在书中表示:17、18世纪北美地区码头和沿海的仓库,是导致水路运输主导全球贸易的关键事实。
 
  基于这些事实,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,关于谁在控制贸易运输这个问题,是不是也能产生一些共识?各地在水路和陆路交通方式上的优劣势,并不能直接决定贸易地位,更重要的是政府如何在其中灵活转换。
 
  总结
 
  好,今天的内容讲完了。我总结一下这一讲涉及的内容:
 
  在铁路被发明之前,水路运输确实是最省钱的交通手段。但很多城市并没有水路运输条件,因此仅仅在100多年前,海运还不是贸易运输的主力,绝大部分货物仍然通过陆路送达全球。
 
  一个国家拥有发达的水路系统和航运技术,并不必然占据贸易优势,政策选择和制度安排,完全可以把竞争优势变成劣势。
 
  码头仓库革命缩短了船只滞港时间,大幅降低了航运成本,加上轮船动力革命,水路最终成为全球贸易的主力运输方式,造成影响至今的不同地区在贸易运输条件上的不平等。
 
 
[ 资讯快报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违规举报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
 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快报
点击排行